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新疆地區與中原政權分分合合,讓使得新疆逐漸形成了極具民族風情,又融合了漢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古新疆帽子也是這一文化的見證。走進新疆博物館,你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古代新疆人戴的帽子,質地耐用,款式獨特,圖案和顏色等也都是豐富多彩。
新疆博物館副研究員阿迪力·阿布力孜,一直研究新疆古代人的帽子。他對記者說:總體來說,新疆古代人的帽子從質地上分為幾種:氈帽、毛布帽、錦帽和皮帽,這些帽子都反映了不同時期新疆先民們生活的習俗和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的“味道”很濃。
在古尸展廳,在羅布泊地區樓蘭古墓出土的距今3800年的“樓蘭美女”,靜靜躺在玻璃柜中,她頭上戴著一個尖頂形護耳頸的氈帽,帽的右側插有兩根雁翎。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尖頂氈帽,距今3000年,用兩塊呈菱形的咖啡色毛氈縫制,帽的兩側有不規則毛氈裝飾,護耳較長,在寒冷的天氣可系在下頜,保暖作用十分明顯。最引人注目的是,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鳥頭狀尖頂帽,用棕色羊毛氈縫制 ,下寬上尖,似鳥頭,帽檐裝飾著白色毛線,還卷著邊,帽上鑲著黑色羽毛。還有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黑褐色尖頂帽,從帽緣到帽冠呈斜坡狀,帽冠頂部是一個流線體,刻意做成了鳥頭狀。阿迪力·阿布力孜說,如果古代人戴上這種帽子,騎馬奔馳,很有一番情趣。而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的用黑色毛線編織的帽子,形狀很像現在軍人的貝雷帽。另外,還有尖頂編織毛線帽、白色羊角形氈帽等各樣的帽子或戴帽子的人物形象,都很有特色。
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說,到了漢晉時期,西域居民帽子的質地開始越來越多了。不僅有毛線紡織的帽子,還有毛布和絲綢縫制的帽子。洛浦縣山普拉古墓出土了許多漢代的于闐國人使用過的氈帽和毛布帽。氈帽有圓頂、尖頂兩種,多用粗毛線縫制,帽后開衩,有的系繩;而毛布縫制的帽子,分成了覆斗形頂、橢圓頂和直筒脊頂3種,帽后開衩,也有系繩,這些帽子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地處沙漠腹地的精絕國人,除了戴毛質的帽子之外,還喜歡戴一種絲綢縫制的帽子。
在歷史展廳,一頂保存完好的錦帽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頂帽身織錦為白色,用藍、綠、絳3種顏色顯出茱萸、云氣和人物紋樣,并在紋飾中穿插有“德”、“宜”、“子”、“生”等隸書漢字。帽里用的是素絹,帽口鑲著革緣,帽后綴兩根湖藍色絹帶。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紹說,當遇到沙塵暴的日子,先民們還戴一種十分實用的風帽。這種帽子一般四周呈圓形,平頂,帽的前額邊緣縫綴一條菱形紋錦,帽下緣又飾紅色絹邊,帽兩側的帽裙較長,能護脖頸,帽裙左右兩角接縫白色絹帶,可防止風沙滲入脖子和被風吹跑。
而唐代時期,吐魯番土著男子大部分戴尖頂帽和卷沿帽,當地漢族人民則喜歡戴幞頭。有一頂從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唐代彩繪木雕胡人俑所戴的尖頂帽,是比較典型的西域胡人帽飾,可能是用白氈制成的。據伊本·阿西爾的《全史》記載,回鶻人也戴尖頂高帽子,都具有十分濃郁的地方特色。幞頭創始于后周武帝時期,由漢代巾幘演變而來,到了唐代多用黑色羅制成,有圓頂和方頂兩種,有軟裹和硬裹之別,最初軟裹巾為平民百姓所戴,后為貴族、官吏、文人雅士所喜愛。唐代幞頭里面加襯物叫巾子,這種巾子在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有很多除了漢族形象的男立俑、文吏俑、打馬球俑、《伏羲女媧》圖絹畫中的伏羲等外,這里出土的穿翻領長袍的胡人泥俑,絹畫《侍馬圖》中的牧馬的胡人,也戴這種頭飾。這說明西域各民族普遍戴幞頭。
柜中還擺放著西域女子喜歡戴一種叫冪羅的頭飾,可以躲避風沙。它是一種從頭上下垂將全身都罩在里面的紗網,男的也可以用。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彩繪騎馬仕女俑,頭上也戴著冪羅。她身穿袒胸窄袖襦和間色長褲,手握馬韁繩端坐在馬背上,帷帽上紗帷好像在風中飄蕩,再現了西域高昌女子頭戴帷帽騎馬出行時獨有的高雅氣質。
由于西域冬季天氣寒冷,先秦、漢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人民普遍戴胡帽。到了唐代也應是如此,有一幅絹畫叫《樂伎圖》。圖中一位年輕美貌的西域女子,身著色彩鮮艷的上衣,手持一把古琴,頭上戴著的高帽子,其質地看上去應是色彩鮮艷的絲織品,上面繡有漂亮的花紋圖案。這頂帽子主要特征是左右護耳與帽子連為一體,自然垂下,在冬天穿戴十分實用,因此有學者稱其為“搭耳帽”。還有一種叫“渾脫帽”,從吐魯番出土,是紙做的,外表涂黑并彩繪了很多花紋。當時人們穿戴的渾脫帽應該是用動物的皮、氈或質地厚實的織物縫制而成。這種帽子傳入中原后,深受王公貴族們的喜愛。
唐代以后,新疆考古出土的帽子比較少見。歷史展廳中,擺放著一頂大雁紋錦面氈帽,是喀喇汗王朝時期的實物。還有高昌回鶻王國時期,高昌回鶻男子們戴的尖頂冠、三尖冠、扇形冠等冠飾,制作精美,十分吸引人。
欣賞著一頂頂精致的古代帽子,記者讀到了新疆古老先民們生活中的一種服飾文化,這種文化讓我們對新疆歷史文化有了一層新的理解和認識。
閱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還喜歡:
1,義烏帽廠強烈反對HM、耐克“抵制新疆棉花”聲明,相信國貨服飾品牌終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