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帽子又被稱為冠,它并不是一個遮風擋雨的東西那么簡單,更很重要的意義是,它能讓佩戴者儀容更加美觀,并彰顯帽子主人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冠”形形色色,有人說,明朝的忠靖冠,是古代最漂亮的帽子。那么真的是這樣嗎?
冠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頭飾,隨便舉個例子,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重視這頂帽子,他甚至把冠看作是生命。在孔悝參與推翻衛國國君的政變期間,子路成為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態度去阻止這場政變。他主動找叛變的人去談判,但子路還沒有說幾句話,就遭到了叛變的人的攻擊。這些人用長戈來攻擊他,子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搏斗中子路的帽子被敵人擊落了。然而,子路并沒有選擇逃跑,相反,他直接撿起落在地上的帽子,就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對那些人說:“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的言行激勵了那些叛變者,最后被殺,但子路注重儀態端正的操守,卻得到了人們的尊重。而這個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所懷念和傳頌。
在中國古代,帽子是一種不僅具有遮風擋雨,禮儀美觀的實用功能,同時也是與一個人社會地位、文化底蘊息息相關的物品。
古代的帽子千萬種,講罷了帽子的功能,接下來,講帽子的設計,古代設計最成功的帽子是哪一種?如果說是忠靖冠,相信沒有人能夠反對了。忠靖冠是明代文武官員的燕居(家居)所戴的帽子,取名“忠靖”寓意在勉勵百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意思。
在古代留下的典籍中,是這樣記錄忠靖冠的:冠式以鐵絲為框架,使用烏紗、烏絨等材料制成表層,帽頂略顯方形,稍稍微凸起,前部飾有冠染,覆蓋著金線縫制的壓金;后面則有兩個翅膀,并同樣乘坐金緣。對于四品以下的官員,將不再使用金線,而是改成較淡的絲線。至于冠染的花紋,則根據品級而有所不同。
這種帽子在明代的時候,普及程度是空前的。比如在《金瓶梅》中,描述了西門慶在家里休閑時穿著忠靖冠,絲絨鶴氅和外罩白綾道袍,來宴請賓客。
忠靖冠被人說成了古代男人最愛的第一頂帽子,它是否留下了實物,能讓我們一飽眼福?還真的留下了兩件實物,第一頂忠靖冠藏在孔子博物館中。這頂帽子高20厘米,長徑21.5厘米,短徑19厘米。整個帽子制作材料以鐵絲為框架,表層則是使用烏紗、烏絨等的黑色材料制作,后部則有兩個像山峰一樣的飾物,并同樣采用金色的緣邊。對于官員品級低于四品的人來說,將不再使用金線,而是改為用淡色的絲線制定冠梁的花紋。
盡管這個遺物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洗禮,從外觀上看來已經充滿了光陰的味道,但是它卻能讓人看到明代忠靖冠的樣貌以及制作工藝。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帽子文化的學者來說,這件物品意義重大。
第二頂忠靖冠與明代的杰出的文臣王錫爵有關,在他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忠靖冠,成為了人們研究忠靖冠第二件重要的實物。
這頂忠靖冠的制作材料非常考究,冠面采用了黑素絨,里子則是用麻布制作,可以說,戴在頭上,非常舒適。此外,在冠上還加了五道梁和兩旁的如意紋,并用金線壓縫,顯示了其做工精湛的特點,而且這頂忠靖冠后列兩翅,同樣是用金緣制作的,使得整個冠更加精美有層次,看上去威風而不失飄逸。
相比于孔子博物館中展出的忠靖冠,王錫爵墓中出土的忠靖冠更顯精致,具備濃郁的明朝的氣息和文化內涵。它是我們了解古代冠帶歷史的重要實物。
盡管忠靖冠是古代一種極為霸氣的帽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帽子成為了一件只是具有歷史意義文物。
與古代人相比,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多了很多變化,穿衣風格也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在現代,我們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帽子,如禮帽、風帽、貝雷帽、前進帽等等,這些帽子既實用又時尚,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忠靖冠不僅設計復雜、保暖性差,樣式統一,呆板而不實用,因此已經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盡管忠靖冠已經成為歷史,但它所代表的古代衣冠文化和價值觀卻不容小視。我們需要銘記并繼承古代的優秀文化傳統,讓它們永存于世界文化遺產中,并時刻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生活,也請設計師們,設計出更豐富,更漂亮的帽子,豐富和點綴我們美麗的人生。
閱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還喜歡: